【本報綜合報道】據香港中通社8月26日消息,深圳當日迎來經濟特區成立45周年。從默默無聞的小漁村到國際化大都市,深圳用不到半世紀書寫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傳奇。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深圳創造了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的奇跡。深圳成功的秘密何在?未來又將如何發展?
深圳經濟成就令人矚目
1980年,深圳被設立為中國首批經濟特區,承載著改革開放的試驗使命。當時的深圳只是一個人口不足3萬的小漁村,經濟基礎薄弱,卻被賦予了探索市場經濟的歷史重任。蛇口工業區的“第一聲炮響”,標誌著外資與市場機制的引入,拉開了深圳發展的序幕。
1990年代至2000年代,深圳迅速崛起為中國製造業與出口貿易的龍頭。從電子產品到服裝紡織,深圳的工廠成為“世界工廠”的重要組成部分。21世紀,深圳開始從“製造”向“智造”轉型。華為、騰訊、大疆等企業的崛起,讓深圳從傳統製造基地蛻變為全球科技創新的高地。
如今,深圳的經濟成就令人矚目。據2024年數據,深圳的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68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8%,穩居中國城市前列。全市擁有超過2.5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涵蓋人工智能、5G、生物科技等前沿領域,專利授權量高達24.19萬件,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
持續創新的基因令深圳保持領先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發展與國資國企研究所執行所長余凌曲對香港中通社表示,深圳的成績和經驗表明,發展中國家只要方向正確、路徑正確,充分發現機遇、把握機遇,就算起點再低,也能實現超常規發展並實現對發達國家的趕超。
在全球科技競爭與供應鏈重組的背景下,深圳如何保持領先優勢?答案或許在於其持續創新的基因。無論是華為在5G技術上的突破,還是大疆在無人機領域的領跑,深圳企業正在用技術實力回應全球挑戰。
余凌曲指出,深圳沒有北京、上海的“大院大所”和先天條件,主要依靠企業去探索,在市場中接受檢驗。目前深圳95%的研發投入來自企業,華為、騰訊、比亞迪等龍頭企業形成 “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產業應用”閉環,構成了深圳科技創新基本盤。
余凌曲表示,深圳對於國家更大的貢獻,體現在“國家改革開放試驗田”、“香港融入國家大局承載地”等功能作用上。比如,1987年深圳市政府在全國首次提出發展“民間科技企業”,並批准華為成立,開創了中國民營科技企業的先河。國家批准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之後,深圳作為區域核心引擎,利用前海、河套等國家級開展平台推動深港融合發展,支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深圳未來發展之路將如何?余凌曲認為,深圳可通過深化深港協同、強化基礎研究、培育未來產業等方式,打造更具影響力和韌性的科技創新“深圳範式”。從這次貿易戰可以看出,美國雖然經濟、科技、產業領先但代表不了全球,甚至代表不了西方發達經濟體。深圳科技創新可以依托香港國際平台引入高端人才、拓展全球市場、深化國際合作,繼續突破“卡脖子”關鍵技術,推動更多顛覆性的技術孵化及未來發展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