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城市規劃委員會昨日舉行今年第二次平常全體會議,會上討論 12幅規劃條件圖草案,其中一份草案為巴波沙大馬路南慧閣的都更項目,多名委員建議重建維持大廈原有戶數,但不限實用面積,以回應原居民改善居住環境的構想,並為推動區內其他都更項目提供誘因。城規會主席、土地工務局局長黎永亮表示認同,稱當局將收集委員意見,重新研究草案有否條件放寬單位實用面積等。
位於巴波沙大馬路246至280E號地段的南慧閣重建規劃條件圖草案顯示,土地原面積為 1,032平方米,草案要求土地歸還5.4平方米,並歸入國有私產土地,重整後為1,026.9平方米。根據規劃條件,土地用途為H2類居住用地、C1類商業用地、C2類商業用地、TD1類旅遊娛樂用地。樓宇最大許可高度為90米,考慮到重建後的人口變化,為保障將來區內人口密度不會大幅增加,維護生活品質並優化居住環境,當局對地塊的地積比率及覆蓋率作出規範,最大許可地積比率為10倍,住宅最大許可實用面積為4,900平方米,住宅最大許可單位數目為104個,最大許可覆蓋率為85%。
多位委員認同政府要限制北區人口增長,但希望政府提供誘因推動都市更新,建議適當放寬住宅面積的限制。有委員關注同樣位於北區2的黑沙環第八街夾屋項目,兩地塊差不多大,但規劃條件卻存在較大差異。
工務局城市規劃廳廳長梁耀鴻回應表示,限制該區住宅的實用面積及單位數量,主要是為了控制北區的人口密度不再升高,北區所屬地段屬北區2,該區目前的人口密度已達每平方公里18萬人,屬於高密度區域。若不採取手段控制該區人口增長,人口密度將進一步上升,導致區內交通及其他基礎設施配套無法跟上。當前都市更新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改善該區生活環境,因此除控制人口外,亦希望控制人口密度,騰出更多空間,而當前該區建築物的覆蓋率約為80.3%,在其基礎上略微調高至85%,以保留區內空間,避免進一步密集化。至於建築高度,綜合周邊建築高度及該區現有標準,設定樓宇最大許可高度90米,較目前建築物20.5米放高5倍。
至於能否僅限制單位數而不限制住宅實用面積,梁耀鴻表示,為有效控制人口,必須同時限制兩者,才能達到控制人口密度增長的效果。而黑沙環第八街夾屋項目的規劃條件圖,其住宅建築面積為1.5萬平方米,是在其原有住宅面積基數上略為提升,不超過5%。今次草案地段限制住宅實用面積為4,900平方米,同樣是在其目前實用面積上增加5%。
工務局:內港地塊已留空間建輕軌站
另外,涉及一幅內港十六浦附近土地的規劃條件圖草案,有委員關注該土地有否為未來建設輕軌西線預留位置。梁耀鴻回應表示,輕軌西線將會做研究,包括選線、選址、站點可行性等,該地段分為兩個地塊,地塊一建有十六浦酒店,草案建議不得加高,地塊二則是面向十六號碼頭的左側土地,之前建築物已被拆卸,兩幅地塊之間會有政府可控空間,不會在現有建築物用海範圍上再形成新障礙,為日後輕軌西線預留空間,海域方面,保留非填海範圍,不能填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