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立法會昨日舉行口頭質詢大會,議員陳亦立關注居民“看病難”問題,建議政府利用每年沒有被使用的約三分之一醫療券金額成立基金,推行自願性醫療保險計劃,並參照醫療券模式,每年向18歲至64歲居民發放定額醫療津貼,引導居民透過商業保險分攤醫療支出,從而激發私營醫療市場效能,緩解公營醫療系統的就診壓力。
列席會議的社會文化司司長柯嵐回應表示,考慮到如果推出補貼居民購買醫療保險的方案,主要針對已持有醫療保險的居民才能受惠,如何平衡未有購買醫療保險人士的福利投放,值得進一步考慮;加上本澳現行醫療保障已涵蓋大部分居民的基本需求,確保弱勢群體獲得必要的醫療保障,政府暫未有計劃對購買個人醫療保險進行補貼。她指出,即使特區政府為醫療保險作出部分補貼,居民仍須承擔餘下費用。特區政府將持續關注醫療保險市場的發展,並適時評估是否需要調整相關政策。
關於居民購買醫療保險的情況,柯嵐提到,按照統計暨普查局於2024年第三季協助衛生局進行的“市民健康及就醫情況調查”結果估算,在16歲或以上的本地人口中,42.9%的已購買個人醫療保險,46.8%有僱主提供醫療保險。總體來看,64.5%本地人口持有至少一項個人或僱主提供的醫療保險。
她指出,為扶持私家醫生經營,補貼居民的醫療開支,特區政府已推行醫療補貼計劃逾16年,透過醫療券補貼居民前往私人診所就診,並在本年度醫療補貼計劃將醫療券金額調升至700元。有關醫療補貼計劃的財政預算,特區政府根據過去醫療券結算的實際情況,結合量入為出的原則,按澳門居民整體預算的七成金額作為預留款項,以2024年為例,醫療券預留款項為3.2億元,實際使用約2.8億元,使用率約87.6%。此外,醫療券的預留款項屬特區財政預算中的“共用開支”,由財政局預留撥備並負責給付。按照《預算綱要法》施行細則的相關規定,對於未使用的醫療券餘額,用作推行其他計劃存在困難。
關於分流服務和發展私營醫療市場方面,柯嵐表示,目前衛生局透過資助和購買服務,向居民提供免費或收費廉宜的醫療服務,包括中西醫門診、急診、住院、血液透析、放射治療、心科和眼科手術等,去年共提供85.3萬人次服務,而全年共有76.1萬人次使用醫療券。換言之,政府資助非牟利和私營醫療機構提供161.4萬服務人次,佔2024年全澳醫療服務量約25%。相關措施有效分流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並促進公私營醫療體系的協同發展。同時,特區政府推動資源向社區下沉,加強與非牟利和私營醫療機構合作,優化資源配置。衛生局通過增加資助名額、調升醫療券金額,以及推出慢性病篩查和管理計劃等一系列措施,進一步發揮社區醫療資源的作用,為居民提供適切的醫療服務。另一方面,衛生局家庭醫學培訓基地已正式啟動,標誌澳門特別行政區醫療衛生事業邁入發展新階段,將持續為本澳公私營醫療人員提供系統性的家庭醫學培訓,提升其對常見慢性病的診治能力和管理水平,進一步發揮私營醫療機構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