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報紙日期:2025年07月14日   星期一
 
 
 
首頁» 澳門學者趙強向廣州大學捐贈私藏瓷器
  分享給朋友  |   www.digg.com www.technorati.com www.yahoo.com www.twitter.com www.facebook.com www.reddit.com del.icio.us www.stumbleupon.com www.google.com www.furl.netm
 
澳門學者趙強向廣州大學捐贈私藏瓷器
【發佈日期】2025-07-14 01:46:11 【我要列印】 【我要評論】

 

【本報訊】由廣州大學和東莞棠美術館聯合主辦的“熔鑄東西:清代廣州十三行外銷瓷與跨文化工藝互動研究展”日前於廣州大學舉行。開幕當天,故宮博物院太和學者、澳門文物保護學會理事長趙強委託該學會副會長馬麗向廣州大學捐贈個人收藏清乾隆到清末民初廣州十三行的外銷瓷,以及1938年至1947年間香港和澳門生產的外銷瓷共計33件,廣州大學黨委書記歐陽謙代表接受捐贈,並頒發收藏證書。

“熔鑄東西”特展以中西陶瓷文化交流互鑒為主題,展出88件中國外銷瓷,其中33件由澳門文物保護學會捐贈予廣州大學。展覽主要分為兩部分,一是追溯清乾隆至民初十三行外銷瓷的輝煌,展示其紋章瓷的華美、廣彩瓷的絢麗;二是展現1938年後港澳瓷業的新貌,品鑒中西合璧的巧思。

展覽開幕式上,廣州大學領導向捐贈瓷器的趙強與馬麗頒發客座研究員聘書。作為是次特展策展人的趙強指出,瓷器自漢唐以降,便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風華,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璀璨明珠。清乾隆年間,清政府頒行“一口通商”的對外貿易政策,廣州獨攬外貿通商權利,十三行遂成“天子南庫”。那時候商船如織,每年數十乃至百餘艘遠洋巨船停泊在珠江口,滿載瓷器駛向東南亞、歐洲及美洲。他提到,外銷瓷的白瓷胎多取自景德鎮,經水路運抵廣州,再由當地畫工以彩料精心繪製,“廣彩瓷”由此得名。“定制瓷”則由粵東商人,依據當時外商要求的式樣繪製,成為東西方審美對話的結晶。1938年廣州淪陷後,瓷藝匠人避難港澳,傳統工藝與新興市場碰撞,催生出兼具嶺南韻味與國際風尚的新風格。

趙強認為,這些精美瓷器,既是貿易商品,更是文明對話的使者,它們曾跨越重洋,讓世界看見中國的匠心,也曾輾轉港澳,在亂世中延續文化的薪火。中國工匠以瓷器為媒,將東方雅韻與西方審美熔鑄於一器,成就了中西文化交流的輝煌篇章。

我的名字:   驗證碼:
已有評論0更多»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時事新聞網保持中立。
 
 
廣告服務   |    關於我們   
網址:www.macautimes.mo 地址:澳門新口岸羅理基博士大馬路600-E第一國際商業中心21樓
電話:2842 1999(總機) 8798 1983 / 8798 1984(廣告部) 傳真:2842 1333
電郵:macautimes@hotmail.com 社長:楊達夫
版權屬于澳門時報所有. Copyright 2022 macautimes all rights reserved
技術支持:澳門天心電腦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