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本報綜合報道】據香港中通社10月21日消息,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當日宣佈,科研團隊在嫦娥六號月球背面採集的2克月壤樣本中,成功識別出罕見的CI型碳質球粒隕石撞擊殘留物,為月球水的來源提供了全新解釋。
研究由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錦團、博士研究生陳志銘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徐義剛院士、研究員林莽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團隊通過岩相學、橄欖石微量元素及氧同位素分析,確認這些微小碎片是CI型隕石母體撞擊月表後熔融快速冷卻的結晶產物。
CI型隕石富含水與有機質,其母體主要分佈於外太陽系,是太陽系最原始的物質之一。然而,由於地球大氣燒蝕與地質活動干擾,此類隕石在地球上的保存極為稀少,佔比不足1%。
相比之下,月球缺乏大氣與活躍地質過程,成為記錄太陽系撞擊歷史的“天然檔案館”。研究發現,CI型隕石在月球表面的出現頻率遠高於地球,表明碳質隕石對地月系統的撞擊貢獻長期被低估。
此項研究不僅首次在月壤中確認CI型隕石殘留,更建立起一套識別地外樣品中隕石物質的系統方法。科研團隊指出,此前在月球探測中發現的具正氧同位素特徵的水,很可能源自此類隕石的撞擊輸送。這一發現證實了外太陽系物質可遷移至內太陽系,刷新了太陽系物質運移理論,並為月球水的來源提供了全新解釋。
上述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為太陽系物質遷移與月球水資源起源提供了關鍵證據。